2020年春季的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近年来最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其消极影响是巨大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要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要把心理干预等工作做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疫情期间,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科研创新团队“社会心理救助与健康促进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践行“课题研究+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科研与社会服务模式,开展了系列行动。
为了解疫情对公众的影响,探索社会心理救助的常态机制及健康促进的有效措施,团队在2020年2月,采用网络调研的方式开展了相关调研。目前已调研全国28省7030名公众,重点调研了四川省大学生、中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团队撰写调研报告提交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市教育体育局,为科学开展疫情心理救助提供决策依据。此外,成员撰写的系列论文将陆续发表于《四川教育》、《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学报》抗疫专题中,为同行提供借鉴。

积极参与学校师生心理援助工作和各级各类疫情心理援助,参与网络微课设计制作工作。积极做好本校师生心理服务,稳定师生情绪。团队的何奎莲老师被宜宾市文明办、宜宾市教体局聘为市未成年人心理援助专家组组长,何奎莲、曲燕、唐海波、汪娟、王新珠等先后参与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中国灾难协会心理援助热线、四川新冠肺炎心理援助热线、眉山市心理援助督导、宜宾市疫情心理援助等相关工作。同时参与四川省教育科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组织的抗击疫情专题网络课程设计,相关资源已在四川教育公共平台上线。
团队成员抓住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带来的教育契机,指导学生开展疫情大讨论,开发创新创业项目、毕业论文选题,开展优秀成果评比,强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能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供稿/教科院 何奎连 编辑/谢冰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