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位于“万里长江第一城”四川宜宾。学校于1978年开启了宜宾高等教育办学之路。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由宜宾师范专科学校与四川教育学院宜宾分院合并升本。2006年、2018年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审核评估。2016年成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高校和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2023年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荣膺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400佳单位”、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园林式院校”“四川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等称号。
牢记殷殷嘱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并作重要指示,为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学校扎根宜宾、面向四川、辐射西南,以本科教育为主、努力发展研究生教育,锚定“以工为主、师范为根、多科协同、集群发展”办学思路,厚植“自强不息、至善致远”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精神和“求实、求是、开放、创新”校训,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着力提升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成效,形成了“扎根宜宾协同共建、应用为本服务需求”的办学特色。
坚持协同共建,办学条件同类领先。学校是四川省首批省市共建高校,五粮液、宁德时代、中软国际等大批龙头企业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协同育人场景。现有江北校区和临港校区,总面积2260亩,校舍面积78.9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66万册、电子图书120万册、电子期刊49.8万册、电子学位论文853.6万册,仪器设备总值3.41亿元。有14个二级学院、2个二级学部,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面向南亚东南亚招收留学生,全日制在校生(含留学生)约2.5万人。
坚持人才强校,师资力量逐步提升。学校聚力教师队伍建设专项行动,优化人才引育政策,积极推进教职工继续教育和分层分类精准培训,持续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和质量。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500余人,硕博士教师占比92.1%;高级职称教师近500人,双师型教师200余人;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省高校教学名师等24人;有电子信息、农业、社会工作、食品科学与工程、法学、生物学等硕士研究生导师83名;聘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杰青等专家学者95人,行业导师117人。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以高素质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专业人才队伍。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成效稳步提高。学校开设本科专业65个,覆盖文、理、工、管、经、法、教、艺、农、医十大学科门类。学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深入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重点建设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11个“核心+”专业集群。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品牌专业1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省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4门、省级应用型品牌课程2门、省级高阶课程1门;省级课程思政标杆院(系)2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2个、示范教学团队5个、示范课程16门、典型案例3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2项、教学改革项目50项。建成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3个,入选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奖2760项,获“挑战杯”国家级省级奖72项,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省级项目1055项。高素质应用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彰显,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连续多年达92%以上。
坚持科研兴校,创新赋能持续增强。学校实施组织化科研专项行动,科技赋能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软件工程入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建有四川省油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固态发酵资源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重点研究平台;建有农食产品标准化与检验检测等32个市厅级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具有产教融合特色的研究院。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45项、横向项目1100余项。围绕计算物理、数学理论、信息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前沿,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唐前孟学史》《方东美论儒释道》等学术专著90部;聚焦数字经济、留守儿童、社区矫正、心理健康等社会发展热点,提交研究咨询报告890份,被省、市领导签批采纳100余份。组建油樟资源与利用等10个省级厅级科研创新团队、智慧农业等28个产业技术创新团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晶硅光伏等产业共性技术,产生了“智能终端测试技术”“产香微生物资源利用”等重要成果;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一等奖3项。
坚持校地合作,社会影响日益彰显。学校主动对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800多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着力为省、市产业发展和宜宾高质量建设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提供服务和支撑。组建“博士专家服务团”服务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建成140余个校级产教融合示范基地,设立了全面服务竹、茶、质检、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等产业的竹学院、川茶学院、质量与标准化学院、自动化与机电工程学院和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是四川省“精制川茶骨干培育产业”支撑单位之一,是宜宾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人才保障基地,川茶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成功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与地方政府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的基层管理干部;共建教师教育学院,着力培养基础教育教师。近年来,学校已为地方培养2000余名基层干部、7万余名各类教育教学人才,扎根宜宾办大学的教育服务优势日益突出。油樟综合利用技术、浓香型白酒原酒减压蒸馏技术、智能感知处理与光电检测技术、智慧农业综合信息集成技术等一批高水平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坚持开放办学,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学校持续加强教育国际化建设,推进国际合作交流,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立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和澜湄汉语学院,招收国际学生100余名。学校与德国、俄罗斯、美国、日本、西班牙等1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6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开展师生互访、联合培养和合作研究等系列项目20余项。积极拓展国际学习交流平台,“世界名校访学”“名校进名企”“国际组织预备营”等国际化项目助力近500名学生赴外交流学习,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素养;聘请外籍高层次人才40余名,选派300余名教师赴外交流学习,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作为启动新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四川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平实之心奋楫未来,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省内一流、西部前列、国内知名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续写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