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的实际需求出发,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国际应用技术学部中德工程学院组织安排8名学生到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电池安全课题组进行培训学习。
3月25日上午,中德工程学院8名同学到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301会议室参加锂离子电池的构造与反应课程,此次课程采用线上理论教学结合线下实物拆解讨论的方式进行。

冯旭宁老师在线上对目前电动汽车为什么选择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定义、锂离子电池的组成结构等做了详细的理论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课程助教清华大学博士彭勇穿插进行线下示范讲解。同学们在彭博士的指导下,亲自动手拆解了软包电池的电芯,意识到在进行相关实验时一定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提高安全意识。同学们还就特斯拉的圆柱形电池和彭博士展开了讨论。

下午,本征安全小组指导老师为学生们详细讲解了手套箱的具体操作和注意事项,并且强调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操作失误导致了实验器材的损坏,应当冷静,主动寻求老师、师兄的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了手套箱,并完成了几种电池材料的DSC测试。电池被动安全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参与了传感器的布置、设备的调试,共同完成了一款软包电池的针刺实验。

通过一天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电池的认识水平更上了一个台阶,对实验室内的器材使用达到娴熟水平,并且对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充满信心。带队的杨晗老师鼓励各位同学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争取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据悉,此次培训采用理论课学习与实验室现场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周一、周四由团队优秀教师进行三个小时的理论知识培训。除理论课程之外,从课题组组织构架出发,8名同学被分到电池本征安全、主动安全、被动安全性能小组,分小组参与到课题实验。实验室安排团队优秀的硕博士担任同学们的实验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实验指导。
(供稿/国际应用技术学部 杨晗 摄影/杨晗 编辑/梁丽莎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