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上午10:00,美国犹他大学中国文学及比较文学终身教授、美国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南开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四川大学客座教授吴伏生应外语学院邀请,在临港校区实训楼二期412会议室举行了一场题为“论中英山水自然诗的意境”的精彩讲座。此次学术活动由学院副院长罗红昌教授主持,院长赵亚玲、党委副书记林顺虎以及多名师生代表参加,展现了学院积极向上的学术风貌。
讲座过程中,吴伏生教授选取汉诗中的山水诗和英诗中的自然诗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以最能体现二者艺术风格和审美特点的“意境”作为切入点,引领大家深入探索中英山水自然诗的独特意境及其背后的文化哲学差异。
吴教授指出,中英山水自然诗的一个共同特征在于,两者都将山水自然视为某种理念的体现与象征。然而,在具体的表现方式和哲理沉思上,两者却呈现出显著的不同。在中国传统中,自然山水被视为“道”与“理”的载体,这种哲理被认为是“融”“结”于大自然之中的。因此,中国山水诗人追求的是一种融入景物之中的物我同一境界,诗人在自然景物面前一般都保持了一种虚以待物的谦卑态度。吴教授以谢灵运、孟浩然等诗人的作品为例,详细阐释了中国山水诗如何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将诗人情感、人生哲理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相较之下,在英国自然诗中,由于受到西方传统二元论思想的影响,自然景物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表象,是通向理念与神性的途径与桥梁,最终要被超越甚至扬弃。吴教授以华兹华斯等英国诗人的作品为例,分析了英国自然诗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传达诗人对宇宙规律、上帝或神的意志的领悟与追求,说明英国自然诗所呈现的,往往是一种物我两分的境界。
交流环节,吴教授还就诗歌翻译、比较文学研究方法论等话题与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他分享了自己在汉诗英译领域的研究经验和心得体会,鼓励大家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艺术。与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聆听讲座,不仅加深了对中英山水自然诗意境的理解与认识,还激发了对诗歌翻译、比较文学等领域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行,不仅为学院师生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也为学院学术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供稿/王梦如 审核/林顺虎 终审/王颖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