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全面展示我校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成绩和教师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围绕今年教师节“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主题,我校特推出“致敬40年•宜院教师风采展示”专栏,从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学生工作、社会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展示优秀教师们心怀“国之大者”的风采,让尊师重教在全校深入人心、蔚然成风。
陈世海
士以弘道 研以致用
个人简介:陈世海,博士、教授,宜宾学院临港校区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宜宾市文化领军人才,社会工作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结项鉴定专家,西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四川省社会学会理事。长期从事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43篇,被全国政协等采纳研究报告8篇,获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在国内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社会科学要有人文情怀,要贴近实际,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社会更加和谐运行提供以人为本的解决和完善方案。”这是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四有”好老师陈世海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信条。
西部地区有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数量多、分布广,是亟需服务供给、政策支撑的群体。扎根于人民的沃土,把科研长在泥土里,才能找到人文社科的落脚点。2011年,陈世海成功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体系研究”,实现了宜宾学院临港校区建校史上国家社科课题零的突破,推动了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再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社会政策研究”,2023年,第三次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困境儿童分类保障政策优化路径研究”,是全校唯一三次立项该类型课题的老师。
为了做好研究,陈世海团队把科研写在祖国大地上,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建功立业,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诠释教育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崇高追求。他们走最远的路,爬最高的山,用最真挚的情感谱写最深沉的教育情怀,在持续十年时间,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甘肃、广西、青海、新疆等省份开展了4000余份问卷调查,获取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详细数据,形成了23个方面、58条有关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社会政策完善的政策建议,《亟需完善<家庭寄养管理办法>》等8篇研究报告被全国政协等单位采纳,出版专著《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方法》《西部留守儿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体系研究》等5部,获四川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为弱势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体系的构建、支撑政策的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
“不能为了做科研而做科研,科研要与人才培养相融合,要与社会实践相贯通。”陈世海潜心从教,以教育家精神敦品修身、立德树人,坚持为人民做学问。他先后组建师生科研团队200余人,共同探讨研究方法、调研技巧、成果提炼、报告写作,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依托社会组织先后申请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财政部、民政部、四川省民政厅、香港社区伙伴基金会等多家机构资助,筹措资金近百万元,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弱势群体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直接受益人员超过8000人,累计服务时间超过1万小时,所开展的公益服务项目受到新浪网、四川新闻网等媒体报道近百次,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胸怀“国之大者”,以实践行动彰显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南力量。课题研究和公益服务的开展,不仅使服务对象受益、解决了他们面临的直接困境;也使得参与项目的师生在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获得了大量实践机会,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为师生职业道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了三方受益良好局面。
作为学科带头人,陈世海还积极带领社会工作教研室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形成的“社会工作专业高校、政府、社会组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等成果,获得宜宾学院临港校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陈世海的带领下,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社会工作专业被立项为省级应用示范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级综合改革专业。
陈世海表示,未来将持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继续带好团队,扎根宜宾做研究,发挥好一个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供稿/新闻中心 终审/张青 编辑/郭少飞 制作/幸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