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宜宾学院临港校区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有一位优秀毕业生——但河霖。她在学习与兴趣的双重领域中应对自如,以合理规划时间、学习的同时追寻自己的热爱的方式绽放着青春的绚丽光彩,成为了同学们心中的榜样。
但河霖对“优秀”这个词汇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理解。“优秀,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评价,包含了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在我看来,优秀它其实是一种自我肯定的进步,我进步了,我觉得就是优秀的表现。”在她的眼中,优秀并非单一维度的成就,并非仅仅局限于成绩的优异或者某项技能的卓越。优秀是一个多元且立体的概念,涵盖了学习、工作、生活等多个层面。优秀的定义不一定是要有多大的成就,与自己相比进步了就算得上优秀。优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自我认可。
在学习的道路上,但河霖创造了自己的 “学习秘籍”。“课堂上要与老师思想同步、保持交流,这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才不会很枯燥,能理解得更多。”但河霖表示积极与老师互动是她课堂上的常态,她从不害怕提出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碰撞中,往往能够挖掘出知识更深层次的内涵,不仅能让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还能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循环。”
在学习上除了课堂上的积极投入,但河霖还谈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自己要有思想,也就是说自己要去思考,这样在期末考试或者遇到其他的问题时就能够不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她认为大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机械地记忆知识层面,而应该学会深入剖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以美学课程为例,但河霖说:“在美学课程中,它其实是考验一个人的审美修养。审美能力,就不能靠死记硬背了。”面对抽象的美学理论和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单纯地死记硬背根本无法真正领略其中的美妙。她会主动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从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作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初中时期,怀揣着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她决定踏上艺考的征程。“我本来是想成为一名音乐生的,但是后来阴差阳错没能如愿。”虽然没能继续在音乐专业道路上前行,但她对艺术的热爱从未有过丝毫的减退。
进入大学后,大一的她最初参与线上活动,只是抱着挣取操行分的简单想法。但随着参与活动的深入,她逐渐发现了其中的乐趣。“大一我参加了一个线下的歌唱比赛,那算是我大学生活的转折点,去参加了那个歌唱比赛之后,获得了三等奖,我非常高兴。从那之后我去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就一发不可收拾,像打了鸡血一样。”她积极踊跃地投身于各类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无论是校内合唱团演出,还是文艺晚会的表演,都能看到她自信而耀眼的身影。她也向我们说到:“从那之后自信心也飞升了,我觉得这点对于我来说很重要。”曾经那个面对舞台还有些紧张羞涩的女孩,逐渐成长为了在聚光灯下从容自如、光芒四射的追梦者。
在大学生活中,尽管活动与学习的冲突是许多同学都面临的难题,但河霖却总能够巧妙地化解。“安排好时间,当然一切要以学习为主,活动是次要的。”她坚持学习优先的原则,同时,但河霖表示,其实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冲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常见。“比赛可以自己做规划。做好规划一般是不会冲突的,做规划的话,你可以在你的记事本上写下你即将要做的,或者说未来要做的活动,包括重要的课程作业,这样就会条理清晰。每当你完成了一项之后,你就可以划掉,这样不会混乱,也不会遗忘。”每天早上,她会先梳理当天的任务,按照重要程度和时间先后进行排序,然后一项一项有条不紊地完成,每完成一项就划掉一项。通过这种清晰明了的时间管理方式,她能够确保学业与兴趣活动都能得到妥善的安排,真正做到两不误。
但河霖用自己的真诚与努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她所分享的成长经验与学习思考,为同学们在追求卓越、平衡学业与兴趣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借鉴思路。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见作为一名优秀大学生她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在大学生活中兼顾学习的同时努力追求自己热爱的积极向上的生命力。她的经历就像一盏明灯,激励着更多宜宾学院临港校区的学子勇敢地追逐梦想,在青春的舞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绚丽华章。
(供稿/学生记者黄羽彤 冯琬淇 受访者供图 终审/张青 编辑/王颖 制作/余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