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办学目标: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综合大学、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
  • 发展战略:人才建校、教学立校、科研兴校、服务强校
  • 治校理念:党建为核,制度为先,师生为本,育人为首,学术为魂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

【守望录】古谱诗词译唱者:在音符中复活唐诗宋词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4/17 点击量:

编者按:中华文明五千年,文脉悠长,薪火相传。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焕发新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党委宣传部特推出《守望录》系列报道,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他们或埋首古籍,破译千年古谱;或躬身实践,活化技艺……既守护着传统文脉,又让本土文化基因与时代发展共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我们试图记录这些“文化解码者”的探索与坚持,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多元表达。期待通过这一系列报道,与读者共同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见证传统与现代的精彩对话,传递文化自信的力量。



古谱诗词译唱者:在音符中复活唐诗宋词

从诗经到唐宋明清,中华古谱诗词如同一座跨越千年的音乐宝库,以独特的记谱方式记录了古人的情感与智慧。古谱诗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学交融的瑰宝,其记谱法与现代音乐差异显著,需通过专业翻译与诠释才能重现原貌。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旋律,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宜宾学院临港校区音乐与表演学院副教授邓静和她所在的团队正是这样一群古谱诗的“解密者”,他们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将千百年前的古谱诗化为舞台上的乐舞华章。从国内展演到国际交流,从课堂教学到电视荧幕,她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用艺术构建文化交流的桥梁。近日,邓静接受专访,分享了她对古谱诗词传承的思考与实践。

诗乐相生——中华古谱诗词的前世今生

“中华古谱诗词是中国传统音乐与古典文学交融的独特艺术形式,指用古代记谱法(如工尺谱、减字谱等)记录的诗词歌曲,最早可追溯至《诗经》的弦歌传统,在唐宋时期达到鼎盛。

这类乐谱以特殊符号记载音高、节奏,配合诗词吟唱,兼具文学意境与音乐韵律。”说起古谱诗词的前世今生,邓静娓娓道来。古谱诗词不仅是文人雅士的修养方式,更是礼乐教化的重要载体——宫廷祭祀用《雅乐》,文人集会唱《琴歌》,市井百姓传《曲子词》,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音乐记忆。明清时期,《九宫大成》《碎金词谱》等典籍系统整理了大量古谱,成为今人研究的重要依据。

作为四川省内将古谱诗研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先行者,在过去几年里她发表多部作品,用现代演唱方式诠释古谱诗词,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让听众轻松感受古谱诗词的意境。其中译唱《碎金词谱》不仅广受听众好评,更是斩获省级奖项。她所在团队整理、译唱古谱诗词歌曲之举曾被学习强国、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央省媒体报道,是中华古谱诗乐舞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

守正创新——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最大挑战是没有任何影像资料,只能靠自己逐一翻译。”在谈到平衡古谱诗的严谨性和现代观众审美需求时,邓静表示最棘手的难题是为了准确理解作词作曲者表达的意境与情感,需要查阅大量文学、历史、甚至哲学方面的资料来解密这些历史长河里的声音。

关于文化传承与创新,邓静积极参与国内多项活动。近年来,她在宜宾学院临港校区举办的全国高校文化自信与文化育人研讨会上,通过“风雅中国”古谱诗词音乐会展现了古谱诗词的魅力;带领团队在杜甫草堂开展公益实践活动,通过吟诵唱表演让观众领略古谱诗词的典雅。2024年,她不仅辅导学生参演四川网络春晚,表演原创歌曲《花灯如昼》,还受邀担任晚会艺术组专家,将古谱诗词与现代舞台艺术巧妙融合,获得广泛好评。同年1月,她亮相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寿苏会”,与上海歌舞团梁彬联袂献唱《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主题曲,以歌声致敬东坡文化;3月,她又带领学生登上第11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神秘蜀韵 百部川扬”发布盛典,演绎苏轼古谱诗乐舞《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赢得现场观众热烈反响。她还作为主讲教师参与杜甫草堂中华古谱诗词传承研修班,与其他专家学者共同推动古谱诗词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养古谱诗词表演人才,努力让这一传统文化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交流——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叙事

2019年初,邓静随团队赴加拿大卡尔顿孔子学院演出,与当地孔子学院的学生展开合作,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关雎》。邓静回忆道:“加拿大学生们很快掌握了旋律,甚至精准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歌词。”演出时,中加师生同台演绎,现场观众被中国《诗经》中蕴含的价值观深深打动。这次经历让邓静深刻感受到:“文化认同可以通过艺术瞬间建立。”

不仅如此,邓静随团队受邀赴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交流。演出曲目从汉代乐府到宋代词牌,内容更加丰富。当演唱江苏民歌《吴山青》时,在场的中国汉语教师潸然泪下,“乡音唤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夜间音乐会、书法展、古谱教学等活动让外国师生沉浸式体验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去年10月,邓静承担四场主场演出,演唱《南风歌》等曲目。这首传颂舜禹德政的古谣,被外国学者评价为“听到了中国最古老的声音”。在大学教授课堂上,她以汉服形象讲解诗词,七旬华人博士现场翻译,三四十名外国学生跟随吟唱。一位黑皮肤女生流畅地唱出《关雎》,成为“文化共情”的最佳注脚。

回顾自己的出访经历,邓静总结道:“舞台艺术的立体呈现能让文化跨越语言障碍,音乐无国界。”她说道:“外国观众常因接触有限对中国存在刻板印象,但当他们亲耳聆听3000年前的《诗经》旋律,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会重新认识这个文明的厚度”。正如她所说,这些跨越语言障碍的真诚互动,正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体现——不是刻意宣扬,而是让世界主动发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如今,古谱诗词作为“有声的文物”,既为古代音乐研究提供实证,又通过邓静等学者的现代诠释,让千年诗韵在当代舞台重获新生,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抖音链接:古谱诗词译唱者:在音符中复活唐诗宋词

(供稿/王颖 学生记者 张净 王静 摄影/陈锐杰 受访者供图 终审/张青 制作/余俊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