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场,更是自我认知的重塑场。”当这句话从周鹏口中说出时,仿佛看见了他四年时光的缩影——实验室的灯光、志愿服务的红马甲、班级团建的欢声笑语,最终凝练成一名环境工程学子对“知行合一”的执着追寻。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四川省优秀毕业大学生……这名中共预备党员用责任与创新编织青春经纬:从破解科研难题到扎根乡村治污,从256.1小时志愿服务到班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荣誉勋章,他以行动诠释——真正的成长是让知识落地生根,让理想照进现实。

在服务中锤炼担当
“优秀的学生工作不是‘单向输出’,而是搭建让每个人成为‘建设者’的舞台。”这是周鹏担任班长期间最深刻的体悟。从推动公共区域卫生优化到组织寝室安全排查,他以务实行动践行“服务者”的初心;从策划“三步走”主题团建到凝聚45名同学的智慧与力量,他所在的班级从“松散沙粒”蜕变为“五四红旗团支部”的坚固磐石。
面对专业课程的集体困惑,他以问卷调研为起点,将痛点转化为“职业迷宫”“专业盲盒”等趣味挑战,用一场场分享会架起师生对话的桥梁。95%的参与率、系内采纳的建议书,印证了他的理念:“真正的凝聚力,源于让集体价值与个人成长同频共振。”从“观察者”到“设计师”,再到“赋能者”,他用行动诠释了责任的真谛——在服务中锤炼担当,在担当中凝聚人心。
在突破中淬炼智慧
科研之路无坦途。当实验数据与理论模型持续偏离,周鹏选择直面困境,以“三步破局”之策淬炼智慧:暂停内耗、跨学科协作、重构实验框架。他引入光谱分析技术,将“失败数据”转化为对比样本,最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并参与乡村振兴环保课题,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科研瓶颈的本质,常是思维定式或知识盲区,而非能力不足。”他坦言。这种将挫折视为“路径修正”的豁达,让他不仅突破技术壁垒,更在交叉学科的碰撞中,为固废资源化研究开辟新思路。他的省级大创项目《基于微生物处理技术的景观水富营养化治理优化研究》,正是学术能力与社会责任交织的缩影——用技术理性丈量生态尺度,用创新思维回应时代命题。
在奉献中传递温度
“公益即修行。”周鹏的256.1小时志愿服务时长,是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脚。春运站台的“红马甲”、川观新闻报道的公益先锋、内江市爱心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他始终坚信:“志愿活动是专业知识与社会价值的转换器。”
为返乡旅客递上一杯热茶,为乡村污水治理提供技术方案,他用行动证明:知识不应囿于课本,而应成为温暖社会的火种。他说:“志愿服务让我在给予中成长,在奉献中读懂责任。”这种“知”与“行”的交融,让他的青春答卷既有学术的深度,亦有人文的温度——知识不应囿于课本,而应成为温暖社会的火种。
在探索中定义未来
“不要用‘正确’和‘完美’来绑架自己,多用‘可能性’和‘多元化’来定义我们自己的成长。”这是周鹏留给学弟学妹的箴言。学习中最珍贵的就是要拥抱“不确定性”的价值,他跨专业选修人际交往心理学课,在表达力训练中突破自我;主动参与非本专业科研,在思维碰撞中拓宽知识边界,不断丰富自我内涵,实现了“专业+兴趣”的双赢。
未来5-10年,他立志深耕固废资源化领域,构建“学术突破-技术转化-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路径。从纳米晶种增强材料的研发,到固废基胶凝技术的产业化,他期待以科技之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让每吨固废回归材料生命”——这份愿景,既是对专业的热爱,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从实验室的研究到乡村的沟渠,从学术论坛的讲台到春运站台的人潮,周鹏始终以“知行合一”为舵,在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平衡中破浪前行。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体的奋斗史诗,更是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命题的鲜活注解——在责任中淬炼担当,在突破中定义未来,这便是中国青年最珍贵的成长密码。
(供稿/学生记者杨诗怡 廖洪申 摄影/学生记者宋琳希 终审/张青 编辑/王颖 制作/余俊言)